沙雅县一开始就采取了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社的方式。“合作社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性质的机构,这一组织形式为后面的水权交易、田间管理以及借助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进行贷款融资,打好了市场化基础。”任群星说,“目前我县建立了150个村级农民用水合作社,项目区内实现了全覆盖。”
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农民用水合作社的成立,极大缓解甚至解决了末端渠系维护的问题。“企业和种植合作社要流转我们的土地,必然会使用我们的水利设施。农民用水合作社按照每年每亩5元的价格收取使用费,这笔钱就用来维护全村的水利设施。”哈力克说。
从土地平整到基础设施建设,再到用水各项制度体系的完善,沙雅县实现了项目区内软硬件的有效结合,推动了从源头节水。当“土地爷”和“水龙王”共显神通时,广袤棉田里的产业体系和农民的生活状态,发生了质的变化。
水到渠成的产业体系
吴永丞,这位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“我们几乎是和沙雅高效节水项目同时落地的。公司主要生产3头和6头的采棉机,光采棉机的专利就有20多项,同时兼生产各类农业机械。”吴永丞说,“沙雅县通过土地置换流转,零碎土地得到了整合,现在条田面积基本都在二三十亩以上,而我们的3头采棉机,在20亩的地里就可以充分作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