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以钵施然公司机械为代表的农机在田里行驶时,曾经忐忑的布达依谢木彻底放下心来。“原来几个人真的可以管几千亩地,机械化种植和自己种完全不是一回事啊!”布达依谢木参加了喀什托格拉克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,“我管了100亩地,特别轻松,一年光这一块收入就1.6万元。”
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形式应运而生。与布达依谢木同在村里忙碌的,还有新疆尚善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杨建民。“我们公司为以泵房为主的农田水利系统提供管理维护服务,目前管理1.2万亩土地。种植合作社和企业不需要操心水的事儿,他们可以专心种好自己的地。”
利华集团更实现了自己全产业链的战略构想。“通过20万亩土地流转,我们从田间种植管理,到轧花厂,再到纺织厂,建立了完整产业链。”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胡保俊说,“这大大提升了棉业产品的品质。”
在沙雅县,以前种植的棉花有上百种,良莠不齐,绒长、码值也各不相同,对下游纺织厂造成了诸多困扰,且无法克服。几十万亩土地分散在小农户手里。而让几千户农民按企业标准种一个品种,基本不可能实现。
“现在我们流转过来的土地里就种两个品种,并且通过价格杠杆,对项目区内其他合作社品种进行引导,标准化种植和品种的统一,让终端产品质量大幅提升。”胡保俊说,“同时企业管理更规范,也更好监管。比如我们的地膜一定是厚度在0.1毫米以上的标准膜,方便回收。科学施肥、精准用药等措施也保证了田地的生态安全。”
产业日臻完善时,更多农民走出了田地。在钵施然公司车间,塔里木乡拜什托格拉克村的艾则孜·热西提正在忙碌。“这采棉机好,我家棉田也在用,合作社管着。我在这里每月工资最少5600元,最多时可拿到7000元。”
在努尔巴克乡振兴村,记者问村委会主任林永国,那些流转土地后的农民都在干什么。他哈哈一笑,手往远处一指:“打工去啦!赚钱去啦!总之不在地里弓腰啦!”